01什么是食源性疾???
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、中毒性等疾病,包括食物中毒。通俗的講就是“吃出來的病”。全球每年至少有6億人患食源性疾病,可見它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泛、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是目前重要的公共衛(wèi)生問題。
02如何判定食源性疾?。?/p>
需具備以下三要素:
1、因為食用某種食物后導致發(fā)??;
2、進食的食品中存在某種致病因素;
3、人體食用某種食物后出現(xiàn)感染性或中毒性臨床癥狀。
03常見導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?
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,常見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類:
1、微生物性:非傷寒沙門氏菌、蠟樣芽孢桿菌、米酵菌酸、志賀氏菌、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、副溶血性弧菌、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、空腸彎曲菌、產(chǎn)氣莢膜梭菌、克羅諾桿菌、肉毒梭菌及其毒素、葡萄球菌腸毒素、諾如病毒等。
2、化學性:亞硝酸鹽、甲醇、有機磷農(nóng)藥、氨基甲酸酯農(nóng)藥、殺鼠劑等。
3、真菌性:有毒蘑菇、霉變甘蔗等。
4、有毒植物性:馬桑果、有毒野菜、發(fā)芽馬鈴薯、未燒熟煮透的菜豆、桐油果、烏頭等。
5、有毒動物性:河鲀毒素、貝類毒素、有毒魚籽/魚卵、有毒蜂蛹等。
6、寄生蟲性:絳蟲、旋毛蟲、華支睪吸蟲(肝吸蟲)、并殖吸蟲(肺吸蟲)、廣州管圓線蟲等。
04如何預防食源性疾???
預防食源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,牢記并做好“食品安全五要點”。
(1)保持清潔
勤洗手:餐前便后要洗手,生熟食品交替處理時也要洗手;餐具和廚具要清潔;廚房環(huán)境要清潔,注意防蟲防鼠。
(2)生熟分開
在加工和儲存食品時,使用兩套刀具、案板、器皿等分別處理生、熟食品,不能混用。在冰箱內(nèi)熟食放在上層,生食放在下層,避免交叉污染。
(3)燒熟煮透
肉、禽、蛋類和海產(chǎn)制品要充分燒熟煮透,一般原則是煮開10~15分鐘,可根據(jù)實際適當延長時間。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飯菜、熟食再次食用前應徹底加熱煮透。
(4)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
熟食在室溫下存放不宜超過2小時;所有熟食和易腐爛的食物應及時冰箱冷藏;儲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過久,應盡快食用;從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徹底加熱或清洗干凈后再食用。
(5)確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
飲用符合安全標準的水;食品制作全過程要使用安全的水;挑選新鮮、清潔和有益健康的食物;水果和蔬菜生吃前要徹底清洗干凈;不買不食用超過保質(zhì)期的食物。